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单昊《我知道你很难过》75X60CM 布面油画 2022
在等待东航失事航班的新消息时,我想起美国女作家狄迪恩(Joan Didion 1934-2022)的样子。我家里收藏了一张狄迪恩的海报,是几年前报摊老板特意留给我的:
2022年,狄迪恩给法国品牌Celine拍摄的广告海报上,她八十岁,面容苍老,经历了丈夫的死亡和女儿的死亡。但她依旧衣着得体、时尚,保持着尊严。
Joan Didion 图片来源:self
狄迪恩和丈夫结婚快四十年,还差一个月就可以庆祝周年。这时她女儿患了流感,后来很快变成肺炎,住进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那天狄迪恩和丈夫探望了女儿,回到家,正准备坐下吃晚饭,丈夫突然倒地不起。就在家里的客厅,狄迪恩的丈夫、同样是著名作家的约翰·邓恩(John Gregory Dunne)突发心梗,送到医院时就死了。
Joan Didion和丈夫、女儿 图片来源:VOX
失去丈夫和女儿后,狄迪恩写下回忆录《奇想之年》。这本书有点太残酷了,它很难和这样一位美人相联系。
四百年多前,法国作家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写过一篇随笔《哲学思考就是学习如何去死》。他说,欧洲人把墓园安排在城镇中很起眼的位置,就是让大家都习惯死亡,不再恐慌。看到坟墓、葬礼,可以提醒我们自身的处境。
但哲学家齐奥朗(Emile Michel Cioran 1911-1995)说,别扯了,那些教别人面对死亡的哲学都是自欺欺人。你再怎么学,到死的时候也受不了。
《奇想之年》这本书让人看到死亡,同时也看到未亡人的哀恸。恸,心一直在悲哀地跳动。狄迪恩当时一边照顾女儿,囫囵地弄明白各种医学术语:她想知道女儿在重症监护室里经历了什么,她要平复自己的伤痛,她读有关葬礼的礼仪指南,她也通过阅读和写作疗愈自己。她一定大段时间都处于心绪不宁、夜不能寐的状态。
这本书真的有点跳跃,有些地方在旁人看来容易显得琐碎。但是对狄迪恩来说,不能有更好的办法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更清楚了。
狄迪恩在书里写过这样一段,诗人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 1914-1953)死之后,他的妻子凯特琳写过一本书《荒度余生》。狄迪恩说她自己曾经鄙夷过这部作品,轻视它充满了自怜自艾,悲悲戚戚,沉溺哀伤。
《荒度余生》出版于1957年,那时狄迪恩23岁。46年之后,狄迪恩的丈夫死了,她也会写一本自怜自艾,悲悲戚戚,沉溺哀伤的书。每个人都在时间中成长。
外人很难体会他们那种在悲伤中沉溺的心态。但是如果你愿意看一看这部作品,它能让我们特别深切地体会到的,是爱。
年轻时的Didion 图片来源:vogue
丧失爱人,丧失亲人,到底有多痛苦,外人很难感受。我有过这样的经历,非常能够理解狄迪恩,但是自己至今也很难向内心以外的人,主动触及心里这一。狄迪恩以前说,心理咨询帮不上忙。我倒是看到过一个心理学家给的建议,觉得受用。
他说:“假想你的内心是一个方形容器,里面有一个按钮,还有一个球在滚动;只要这个球碰到那个按钮,你就会痛苦。
一开始,这个球很大,它几乎占满容器,总是会碰到按钮。但慢慢地,这个球变得小一点了,它碰到按钮的概率就小了,痛苦的时间渐渐缩短。
球慢慢缩小,在你内心滚动的空间也大了,它越来越少地触碰到那个疼痛的按钮。”心理学家说,那是处理内心痛苦的办法,看那个球慢慢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