礪劍故事彰顯奮斗之美
■李松林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兵峰
黨的二十大代表、火箭軍某旅班長何賢達利用訓練間隙,為戰友們講述自己多次參加重大演習訓練的礪劍故事。李宏杰攝
在火箭軍某旅,導彈號手鄧峰空閑時間喜歡閱讀一本名叫《礪劍春秋》的故事集。這本書中有關“八一勛章”獲得者王忠心、黨的二十大代表何賢達等先進典型的故事,他更是翻了又翻、看了又看。鄧峰說︰“這些先鋒模範的強軍故事很勵志,可信可學,激勵我練好本領、建功軍營。”
《礪劍春秋》,是火箭軍部隊開展“講述礪劍故事、爭當礪劍傳人”活動所編印的融媒體故事集。近年來,火箭軍部隊圍繞傳承弘揚礪劍精神,發動官兵講好轉型路上、榮譽背後、文物中的故事,記錄火箭軍轉型跨越實踐、梳理英模典型事跡、挖掘戰略軍種光榮歷史,使其成為官兵堅定理想信念、激發昂揚斗志的重要載體。
一
“施工就是打仗、陣地就是戰場,咱們導彈工程兵寧可脫掉幾層皮、不讓導彈等陣地……”在某國防工地,天當幕布、地當舞台,一場“紅心向黨•強軍故事會”在簡陋的條件下拉開帷幕。
听著大家的陣陣掌聲,參與創排故事會的某部干事王兵,松了口氣。“故事講好了,就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他說,“我們要用心講好鮮活生動的礪劍故事,將強軍能量送達官兵心上。”
故事會結束後,在討論交流中,一些官兵也說,“听了身邊人的強軍故事,對完成接下來的任務更有動力和熱情”“故事很提氣,很受激勵鼓舞”……
這是“講述礪劍故事、爭當礪劍傳人”活動的一個縮影。在活動中,火箭軍部隊發動廣大官兵,真情講述發展壯大的歷史故事、練兵備戰的戰斗故事、礪劍先鋒的英模故事、建功軍營的成長故事。其中,既有講述戰略導彈部隊前身——炮兵教導大隊成立之初的《從長辛店走來》,也有聚焦新時代火箭軍備戰打贏的《先鋒營里“家常事兒”》,還有反映乘著改革強軍的東風,導彈陣地發生巨大變遷的《大山深處的老房子》……一個個真實鮮活的礪劍故事,富有感染力,讓官兵從中了解光榮傳統,激發榮譽感、自豪感、歸屬感。
這些故事,既是官兵備戰強能的生動縮影,又是他們傳承弘揚火箭軍礪劍精神的生動教材。火箭軍某部一級上士鄭哲說︰“不管是剛入伍的新兵還是把大半輩子奉獻給國防事業的老兵,我們總能在故事里找到適合自己的‘參照系’和‘坐標點’。”
二
這段時間,黨的二十大代表、火箭軍某部班長劉苡先馬不停蹄奔赴一個個執勤點位,為官兵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受到大家歡迎。與此同時,她自我加壓奮力追趕、成長為骨干尖子的奮斗故事,也被大家廣為講述,激勵官兵“以身邊的劉苡先班長為榜樣,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這並不是個例。近年來,廣大火箭軍官兵通過參加活動,分享強軍故事、點贊身邊典型,持續從中汲取奮斗動力。某旅副連長劉興宇說,自己當時是“一口氣讀完了《礪劍春秋》叢書”,最大感受是譚清泉、尹東、羅寅生等英模,都是從平凡崗位成長起來的,年輕官兵學習英模事跡,最根本的就是立足本職、干好工作。火箭軍某部政治工作部主任李峰說︰“故事承載著精神,好的故事能引發情感共鳴、思想共振。一個個故事,以小切口講述大道理,用真情實感影響官兵,產生了潤物無聲、育人無形的作用。”
就像李峰說的那樣,火箭軍指揮學院某系教員劉桐正是听著礪劍故事、追隨榜樣足跡走進軍營的。當時,正在地方大學讀研究生的劉桐,看到新媒體推送的《強軍故事會——火箭軍指揮學院專場》,被教員典型為戰教戰的事跡所打動,決定“自己也要加入這個集體”。研究生畢業後,劉桐毅然報考了指揮學院的文職崗位,加入“孔雀藍”方陣,成為一名軍校教員。
“當年讀書時,我肯定不會想到,幾年後我會坐在軍校報告廳,現場參加礪劍故事分享活動,听優秀教員張金成、向鋼華、鮑偉等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講述任教經歷。”劉桐激動又感慨地說,“听了他們的報告,我對投身國防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為軍校教員,我要在三尺講台書寫為戰育人的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