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龚芷葳 晔问仁医
DOCTOR
黄锦海
身赴星海的追光者
人物介绍
黄锦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眼科研究院副院长、视光学科副主任、上海市眼视光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省卫生高层次人才,擅长全飞、半飞、ICL治疗近视、远视、散光、老花、特殊疑难屈光异常,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成果入选美国眼科学指南PPP,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Smart TPRK/全飞/半飞、复杂性疑难病例屈光修复术、晚期进展性复杂圆锥角膜治疗。
第一视角
黄锦海
“如今的眼科不仅追求让病人看得清楚、看得清晰,还要让患者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而且要让眼睛不容易疲劳,还得美观。”这也许是我听过对眼视光学发展最全面的概括了。
为了成为一名杰出的眼科医生,黄锦海医生经历了数十年的修炼。当见证越来越多通过自己双手摆脱黑暗的患者,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爱上了这个专业,开始享受专业给他带来的快乐。
他是一位自信的医者,能牢牢把握住自己人生的罗盘,让自己的从医生涯更顺畅。同时,他也是一名自谦的眼科医生,扎实地拓展自己的专业容量,让自己充实,也让病人更安心。当看到自己病人的眼睛里充美而明亮时,他的内心总是快乐的。
黄锦海医生对患者的“好”,除了用过硬的技术帮助,更是注重对患者的心理安慰。患者眼中,他是一颗定心丸。在他看来每个病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我的使命就是帮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无论是调整用药还是手术治疗,最合适患者的才是最好的,为此,作为医生需要胆大心细、小心求证。”
在他看来,眼科医生的成就需要做到科研、临床、教学三位一体,同时还应该注重临床的转化,因为他觉得,眼科医生不仅要手术技术过硬,更应该拥抱,甚至引领新科技,让更多的技术能更早、更安全地守护病人,为他们撑起“生命之伞”。
1.从医之路
潮汕,是一片充满勇气的土地,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离不开海,他们乘风破浪,四海为家,永不停歇。而妈祖就是这些勇敢闯海者的寄托与灵魂归处。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流传千百年平凡人“立德、行善、大爱”的英雄故事。儿时的黄锦海医生跟着家人走南闯北,让他比别的孩子更早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也许从那时起,他就深深地感到,拥有一双光明眼睛去看世界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
“童年的时候,我们的亲朋好友对医生还是很推崇的,而选择临床医学是基于我对医学的好奇,那时我就想如果未来能解决人的病痛,那是非常好的。以前的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很多人的寿命也就60岁,甚至60岁不到就去世了,这对我触动很大,那时,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让他们活得更久,活得更有质量,于是我就选择了医学。”
后来,黄锦海医生以出色的成绩考上了温州医科大学,恰恰这所大学的眼视光在中国有着响当当的影响力,这让黄锦海医生没有过多犹豫就选择了眼科作为自己的职业方向。
“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方向选择的场景,最早我们的医学往往聚焦于内科、外科领域的突破,但我觉得眼科可能会让我更有成就感,那时我也接触身边很多因各种眼部疾病而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人。看不见世界的痛苦让他们的人生色彩失色,如果我能够帮助成千上万的病人打破这黑暗,那我的一生也算是颇有成就。”(微笑)
学医无疑是辛苦的,从事眼科更是精细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黄锦海医生发觉自己对于精细手术还是比较有优势的,这让他后来的眼科手术颇有特色。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名师名家的指点与教导。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院长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王勤美院长是他的引路人。在黄锦海医生看来,两位教授的教诲像一盏灯,照亮了自己未来的道路。
“我非常感谢王勤美教授,他是我的‘领路人’,是带我步入了屈光手术领域的导师。那时,国内对屈光手术的接受度以及重视程度并没有现在这么高,更不用说对于生物测量技术的专注度了。在王教授的指导、鼓励与支持下,我参与创建了首个高端眼科和视光仪器评估与应用研究所,从无到有再到优,一步步地取得了一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