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锦绣潇湘”闻名天下的永州,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向的游览胜地。舜帝南巡魂归九嶷,吸引着历代名人爬山涉水而来——“就重华以陈词”。唐代文学家元结两任道州刺史,开创浯溪碑林;唐宋古文大家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写下《永州八记》《捕蛇者说》《江雪》等千古名篇,让永州驰名中外。接踵而来的文化名人,更是数不胜数。永州本土也英才辈出,代不乏人。三国东吴名将黄盖、蜀汉名臣蒋琬,唐代书法“草圣”怀素,唐代湖广第一个状元李郃;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等,才丰德显,名满天下。及至现代,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李达、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爱国将领唐生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江华等著名人物,为永州文化增添重彩。
第一节 走进永州的名人
舜帝:“陟方”九嶷山
第一个走进永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当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上古贤君——舜帝。
舜帝,姓姚、名重华、字都君,东夷人。幼年丧母,父亲瞽叟续弦后,备受继母虐待,但仍恪守人子之道。十四岁时,被赶出了家门。离家后的虞舜,先后到历山垦荒种粮,到黄河之滨烧制陶器,到雷泽打渔,到负夏做买卖,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在有虞氏部落内外树立起崇高威望,“一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成为有虞氏部落的首领。
在当时部落联盟的大趋下,中原部落联盟首领尧帝通过明察暗访,选中虞舜作为继承人,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虞舜,实行政治联姻。作为接班人,虞舜在参与处理日常事务中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被尧帝委以“摄行天子事”,即当上了所谓的摄政帝。尧帝去世后,虞舜为尧帝守孝三年,正式登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
舜帝执政以后,改国号为虞,迁都于蒲阪(在今山西永济),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掌控中央政权;调整行政敬慕,强化地方管理;选贤任能,广开言路;推行孝道,倡导诚信;实施德政,协和万邦。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国家政权。到了晚年,舜帝禅位于治水有功的大禹,自己“遂陟方岳”,到边远地区去巡狩。先是在西戎、北狄、东夷一带巡游,后来又南巡到达三苗地界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
接着,继续溯湘江而上,到达苍梧之地(南岭地区),并在这一地区活动了较长一段时期,留下韶山、虞山、韶关、崀山、舜皇山等与之相关的地名。舜帝南巡的最后一站是南岭萌渚岭中段。在这里,舜帝把北方的先进农业技术教给百姓,向百姓推行五常之教,让百姓生活安定、幸福,就像一股温暖的南风,沐浴着山川大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虞舜《南风歌》)这首传为舜帝所作的歌谣,正是舜帝晚年南巡业绩的写照。因为经历了长途奔波劳苦,又因为终究年老体衰,舜帝在百岁高龄之时,病逝于苍梧之野,归葬于九嶷山,这一地区也因此得名“零陵”。
舜帝崩葬于九嶷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舜帝创立的道德文明,从此在这一地区(零陵/永州)扎下根来,并代代相传。自大禹在衡山拉开祭舜的序幕,从夏代开始,人们就在九嶷山地区建立舜庙,四时祭祀。三代时,舜庙在九嶷山下的大阳洞。秦汉之际,陵庙合一,迁于玉琯岩前。明洪武时,迁舜帝陵庙于舜源峰下。历代帝王、地方官员和文人墨客纷纷到九嶷山祭舜,留下了大量的祭舜文、咏舜诗文和民间故事。九嶷山舜帝陵、三分石等人文和自然景观,作为舜帝所开创中华道德文明的象征载体,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华夏儿孙寻根祭祖的神圣之地。
象:获封“有庳”受感化
比舜帝早先一步到达永州地区的“名人”是舜帝的同父异母弟——象。早在舜帝接受尧帝禅让登上部落联盟首领之位时,封赏诸侯,就把拥有“宗亲”身份的象安置到了南方“有庳”之地。舜帝晚年在风雨飘摇之际禅让退位,继而南巡,目标直指临近有庳的九嶷山地区,或许也与自己的兄弟象封在这里有关。
舜帝的这个同父异母兄弟,从小就在母亲壬女的放纵下,娇生惯养,好逸恶劳,还多次参与了瞽叟、壬女对舜的谋害活动。但舜帝不记前嫌,宽大为怀,始终以德感化之。登帝位之后,就把象分封到南方边远的“有庳”(今永州市双牌县江村)地区。既是碍于情理的封赏——毕竟是帝之兄弟,也不无惩戒、敲打的意思——其劣迹众所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