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落实中华中医药学会向全体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发出的“弘扬科学家精神、走奋进新征程中医路,做建功新时代中医人”倡议,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医师培养计划---我的中医路分享展演活动”,以“弘扬精诚德业,讲好中医故事“为主题,旨在发扬老一辈中医名家老骥伏枥、不懈追求的奋进精神,弘扬中医药行业济世活人、传承创新的优良传统,用中医人自己的感悟和激情,分享、展示当代中医的成长故事、励志故事。从即日起对征集到的视频、文稿作品进行推送,敬请关注。
有幸受邀参加“中医师成长之路”活动,使我有机会回顾自己中医结缘、学习和实践的过往。转瞬间,从高中毕业走进中医学院的大门已经二十多个年头;但仔细回想,和中医结缘其实还远不止二十年。
缘起
大概在五岁的时候,生在农家的我已经奔跑在春播的田间地头,虽然只是跟着父母在地里游戏玩耍,却也忙的不亦乐乎。然而在春播刚结束我就生病了:咳嗽气喘。也许是累的,也可能是花粉过敏,现在已不得而知了。我只记得父亲带我到县城医院找了一位年轻而老成的中医,这位中医不开药,只拿出几根银色的细针,温文尔雅地告诉我不要害怕,然后在我颈前部扎了一针,颈后扎了两针(现在想想应该是天突穴和定喘穴),稍待片刻,起针,竟然咳嗽气喘就此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从此,我已经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所以,虽然当时只有五岁,却记忆非常深刻。从那以后,偶有不适,总是找这位医生吃中药或者针灸,随着年龄增长,我也记住了他的名字:郭德晶。那时起也在心中默默地种下了中医的种子:长大以后一定要成为像郭大夫一样的好医生!
读书
在内地不发达地区的中学时代,学习读书还是很辛苦的,起早贪黑,没日没夜的读书让原本偏弱的体质更显得力不从心,面对现代医学针对体质问题的束手无策,更让我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念。
更有幸的是,从中学时代就对古典著作兴趣浓厚,利用课余时间如痴如狂地读了《易经》、《老子》、《吕氏春秋》、《坛经》、《传习录》等等著作,虽然大多并不能明晰其中的深刻内涵,却也给了青少年时代的心灵以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滋养。出于对中医的好奇,也懵懵懂懂地读了《黄帝内经》、《濒湖脉学》、《药性赋》,没有能记住多少具体的内容,却略微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医的浩瀚和博大精深。
高考的十字路,毫不犹豫,把所有第一志愿都写上了中医学,这样就正式进入了中医的学习之门。学课程,读经典,初实践。信心满满的走出校园,本以为自己至少可以成为县医院的郭大夫一样,可以救治一方百姓的好医生,没成想,却只能是药王孙思邈所谓“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的“世有愚者”。因此继续读书,继续深造就成为了必经之路:读硕士、读博士。
现代与传统
当今时代的研究生学习和工作,离不开现代科学的研究。读研中因为需要解决生活经济问题,故而同时参加了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让我有机会在中医的世界里接触到更多的现代生物医药科技。
十年的科研学习工作,看到的多是用现代生物医药技术研究中医干预方法的现象和机制,这样的研究是有价值的,可以用现代医学的视野探求中医干预的方方面面,可以和国际接轨,可以拿课题、发论文。但深入查阅文献后发现,这样的研究多多少少也有缺憾:第一,这样的研究很难做出系统并成体系的工作,既往研究往往只是深钻某一个靶点。对中医而言,这是脱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中医思维方法的,是背离中国传统文化土壤这一中医根基的。第二,既往做疗效验证且认为中医方法(包括针灸)有效的研究中也多是观察即刻效应,少有系统研究远期疗效、中医疗法特异性(包括针灸穴位特异性)、中医针灸剂量参数(例如:电针频率、强度)以及针对同一疾病不同类型分类研究的相应有效方法等。第三,在机制研究中,由于实验手段和疾病模型的限制,许多研究者只能用简单的方法做一些直观的现象观察和初步机制推断;部分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实验结果的解释和结论存有明显的逻辑漏洞,比如把一些同步发生的机体变化简单归结为相互间的必然联系等现象较为普遍。这样的研究似乎看不到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实质帮助。
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