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
导语:这世间最无价的宝贝叫作梦想。只要我们还怀有梦想,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低头。生活可以廉价,但梦想不可以。以下是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奋斗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奋斗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一:
曾经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讲。
从1973年4月16日开始,在后来的岁月里,有句话一直伴随着我:我参加革命工作了。我带着这一自豪感,开始了第一天工作。我们这批知青,只有我一人分到生产队养猪场,当时仅有一个饲养员老田头,共养了30多头猪。老田头只有左眼睛是好眼,10年前右眼完全失明时,本来就是半路夫妻的老婆,带着和前夫生的一儿一女跑路了。
记得初次和老田头见面,他这样说:“我是老贫农田秉印。”我和他后来在一起工作了13个半月,他从来没夸过自己,这算唯一的一次。
我说:“田大爷,我第一天参加革命工作,努力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相互之间的几句话,双方放松下来,他想了想说:“小王,你只管熬猪食,别的就先别干了。”
尽管那是很年轻的一颗心,也扛不住从早至晚大铁锅前的艰熬,一个无法想象的孤独,一身的落落寞寞,能嗅到的猪粪气味。
春节临近,生产队通知饲养员节日一律不放假。听了这个消息,更加重了我想家的思念,晚上偷偷用眼泪安抚自己。就在我流过泪的深夜,老田头把我从睡梦中唤醒了。他急切地说:“小王,出大事了,黑花母猪不见了!”
他重复到了第三遍,我才用当地方言“嗯哪……”一声。不过我把这应声拉得老长,仿佛勾到了冬天的冷月。黑花母猪是在白桦树林子里找到的,这头母猪马上就要产崽子,老田头昼夜守着,把那个好眼睛熬红了。
阴历二十八这天,我做出了极胆大的决定,回家过年。不辞而别,朝回家的车站快走,再快,奔跑……
整整1个小时25分钟,我看见了汽车站。大汽公交停在了我身边,我一只左脚落到了车踏板,在抬起另一只脚的刹那,被一个梦牢牢地勾住了,我参加革命工作了……
乘务员接二连三地敲打车窗,我不顾一切的调过头往回跑,身后传来了乘务员的呼叫:“神精病!”
在回来的路上,我走进了供销社买酒。售货员老房问:“你给老田头打酒?”他又看了我一眼说:“你没带酒瓶子?”我开口说:“买两瓶花园大曲。”老房的眉毛向上一翘,仿佛在告诉我他不信,老田头怎舍得喝这好酒。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拿出了备好的两瓶酒,在15瓦的灯光下,在柔和嫩黄的映照下,我和老田头喝得畅快。初一的早晨,老田头已把猪喂完了,但人不在猪场。
队长第一个来拜年,他用力拍我的肩说:“好样的!”他离开时说了句:“老田头的分红钱只在兜里热乎了几天,好样的!”
几天后,才知道队长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好,有人年前看见我像逃兵一样往车站跑,但又跑回来了。
第二个好,10年前离老田头而去,又改嫁的那个女人,她的儿子春天要盖房娶媳妇,来求老田头支援两个。老田头把刚刚得到的分红和过去的积攒,都给她拿走了。
这是一个认真的年代,在后来的岁月里,我渐渐的明白,那个让我自信的特定时间,不是一了百了,付出了才掷地有声。在记忆之中咏唱自己的人生,仿佛每一次向我的初心又近了一步。
奋斗成就梦想的励志故事二:
“愿你的作品早日变成铅字”,这是读高一时语文饶老师对我说的话,也是我曾经的梦想,至今三十多年过去,老师的鼓励言犹在耳。
粉碎“四人帮”后至八十年代初,中国最为瞩目的现象之一,就是文学在全社会的大爆炸。各种文学杂志纷纷面世,文学作品的数量逐年递增。在这种状况下,作家这个行当变得异常吃香,有志于此道的人多如牛毛。为了迎合这股狂热的潮流,许多文学单位和报章杂志,纷纷办起了什么“刊授大学”、“函授大学”……一些已经出名或仅在作协挂个名的作家纷纷到各地去办什么“文学讲座”,以此满足成千上万的文学青年。我家乡所在的地区成立了文学创作促进会,出版内部文学刊物《晨光》,县范围内大小规模的文学社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作为刚进高中的小青年,我们敏感地捕捉到了社会上这股涌动的热潮,学校里志同道合的文学爱好者常常聚会,交流写作经验,或者一起参加文学讲座之类的活动。在那个消遣娱乐十分单调的年代,这不失为一种高大上的爱好。应该说,我不应归类于那种附庸风雅的盲目跟风者,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属于作文课上的范文作者。我那时是真心希望有人能指点我,赏识我,正如语文饶老师所希望的,让我的作品“早日变成铅字”!“铅字”,在那时是多么神圣的字眼!因为只有在公开发行的报纸刊物上,才能见到铅字。受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以宣传教育为目的文字的载体是形式多样的:墙上的石灰标语、纸上的毛笔钢笔字、蜡纸刻油墨印出来的字、板壁上的粉笔字、我还见过土坡上用镢头抠出来的政治口号等等,只有铅字是最高贵的。而作为文学作品来说,一旦变成了铅字,不仅仅是拥有了一种高贵的字的载体,更是对作品水平质量的认可,普通平庸的文字根本没有这种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