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170多年筑成,现在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长城,被称为“长城之父”。谁也没想到,这座古老的长城竟然和一件“同龄”的文物有着奇妙的关系。
远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陈小麦,是一名兼职摄像师,平时喜欢文物摄影,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发现了流落异地的中国文物——骉羌钟,其中有12件刚好收藏在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另外2枚收藏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据说它是最早出现有“长城”二字的青铜器。
更多的中国人看到骉羌钟,陈小麦决定利用自身专业,将追寻骉羌钟的过程纪录下来,让更多中国人看到远在他国的文物,了解骉羌钟,展现民族文化自豪感。
骉羌钟每枚均铸有铭文,其中5枚铸有61字的长篇铭文,9枚铸有4字短铭:骉氏之钟。
由钟铭可知,此套编钟的铸造年代为东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正好在韩魏赵三家分晋的前一年,器主为晋国韩氏手下的一个将领,叫骉羌,在一次伐齐的战争中作战勇猛,率先攻入齐国的长城,受到了韩君、晋公的奖赏。
通过骉羌钟的铭文我们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之交,齐国就已经在边境平阴一带修筑长城,用以防御来自西方的晋国入侵。齐长城尽管没有八达岭、嘉峪关的明长城那般雄伟壮丽,但却保存了长城修建最初的原始面貌,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骉羌钟,具有重要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齐长城的魅力。
编辑: 杨小蕾主管: 王冉 杨小蕾 监制: 许伟中 杨素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