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翻开小学课本,第一句吸引我的话,也是当时我憧憬的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梦。可是,我奶奶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我妈妈是老大,就当着儿子用,要负担八个妹妹的生活,自己又生了五个孩子,还有我父亲再婚倒插门带来的大哥,如何养活一大家子,都是个问题。“吃饭了吗?”是我和村里人见面打招呼的通用语,因为没吃饭,是没力气说话的。
从小的美梦就是能吃上热腾腾的饭,只有生日那天才能在煮猪食的锅里顺便煮个鸡蛋给我吃。最盼着过年了,这样可以吃到肉。到亲戚家拜年,端上一碗热腾腾的油面,上面放只鸡腿,那就是一年可望不可及的美味佳肴了!三下五除二把头埋在碗里吃下,抬头一看,只见亲戚面有难色。一打听,原来就这一只鸡腿,放在客人的碗里是摆摆样子的,客人会推让留下,以便招待下一个客人。春节期间拜年的客人络绎不绝,就靠这只鸡腿撑面子了!
西安博物馆展出的粮票。图片来源:东方IC
从小就羡慕城里人不用种地竟然有饭吃,而我们种地的却只能吃红薯!但由于我爸妈都是赤脚老师,家里还有点粮票,用白米饭偶尔给邻居家换红薯吃,好让他们帮我砍柴。
今天,我的儿子只有在博物馆里才看到“粮票”,看到农具。中国是如何从吃不饱饭到食不厌精的呢?
就拿我家来说,奥妙就在:
首先,勤劳奉献+集体协同。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中国农民面对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新中国成立三十年了还食不果腹?就是因为农民将辛辛苦苦种地所获的农产品很便宜买给国家了,因为土地是国家的,2006年废除农业税以前,农民种地要交农业税。国家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积累财富,改革开放后通过土地出租,招商引资,获得工业化再生产的进一步资金。这有别于西方国家通过海外殖民掠夺财富搞工业化。改革开放后,我的老家瑞昌县,又通过土地财政,逐步积累了工业化、城市建设的资金,短短二十年,再造了一座新城。
9月29日,湖北省云梦县义堂镇村民在田间收割水稻。金秋时节,大地披上丰收的外衣,构成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图片来源:新华网
其次,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政党创造国家,国家创造市场,市场创造社会,社会创造文明。八十年代初,我父亲获得平反,我家搬到了县城,得到政府补偿买了14寸的福日牌彩电,邻居都很羡慕。但家里也是勉强糊口。大学生时代,从农村来到大上海,仍然吃不饱,比较自卑,不敢跟班上女同学说话,唯一开口就是要女同学粮票,作为交换,给她打开水。相互救济,家国情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1949年成立新中国,通过三线建设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市场。比如高铁建成,沿线形成旅游、房地产和其他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和经济带,还带动脱贫致富,推动人员、商品、资金、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当市场形成,契约精神树立,法制跟上,中国从血缘社会走向法治社会,再造中华文明。
第三,独立自主+守正创新。朝鲜战争让中国与美国剥离、中苏论战让中国与苏联剥离,独立自主发展。同时守正创新,守的是人民为中心的初心,创新就是不走西方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不仅实现现代化,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再造现代化,赋予其崭新的文明意义。
长期以来,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被认为是不可能甚至是很可怕的事情,这是发达国家流行“中国威胁论”的潜台词。二十年前,国际社会质问“谁来养活中国”?2010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所言,“如果超过十亿的中国居民也像澳大利亚人、美国人现在这样生活,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将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因为那是这个星球所无法承受的”。中国国土面积与美国差不多大但可耕地面积只有美国的二分之一,而人口是美国的四倍,还存在胡焕庸线(Hu Line,或Heihe-Tengchong Line)。
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麻辉煌(左)与返乡大学生施林娇(中)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2022年5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