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远发布 清远发布 收录于话题#红色印记3个
初春的粤北,寒冷中裹挟着一股暖意。
车辆行驶在长湖水库两侧,沿着蜿蜒的山路,藏身在深山中的潭洞村,慢慢揭开神秘面纱。
潭洞村位于英德市大站镇东部,距离镇政府40公里,是英德早期红色革命根据地。潭洞村原是一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因隐藏在山林深处,交通不便,这里发生的烽烟战火鲜为人知。但在当地,梁姓村民一门五忠烈为国为民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隐藏在深山里的潭洞村,距离镇政府40公里,是英德早期红色革命根据地。
英德党支部第一批党员
在潭洞村入党宣誓
早在1924年,便有共产党人在英德进行革命活动。1924年9月起,国民党中央党部农民部特派员、中共党员侯凤墀、王蔚垣先后到英德,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春夏,王蔚垣建立英德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英德县支部。
潭洞村革命先烈奖章及资料介绍。
据史志记载,王蔚垣到达英德后,先在革命觉醒比较早的黄岗、潭洞等地开展工作,向农民宣传农运政策和革命思想,组织农会。
在英德火车站,王蔚垣认识了来自潭洞村的搬运队长梁金,通过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发展梁金入会。1925年12月,侯凤墀、王蔚垣、梁金在黄岗(原英德黄岗镇,现合并到大站镇成为村委会)成立了黄岗农会。3个月后,英德党支部第一批党员,吴若臣、梁金等人在潭洞村观音厅宣誓入党。
75年后的今天,潭洞村“梁金故居”观音厅外侧,挂着“中共英德县党支部第一批党员宣誓入党旧址”的牌匾,背后斑驳的墙体述说着岁月的更迭。潭洞村乡贤陈代寿介绍,“观音厅是旧时候村里用来接待客人的地方。史志记载,英德党支部第一批党员就在这里入党宣誓。”
2022年梁金的孙子梁光垂及亲属梁宗勇自筹资金,修缮梁金故居。
潭洞村“梁金故居”观音厅外侧,挂着“中共英德县党支部第一批党员宣誓入党旧址”的牌匾。
“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真革命、服党纪;不叛党、守秘密。”1926年春,第一批党员的铮铮誓言,响彻在流转的时光中。这份入党誓词,如今悬挂在观音厅的土墙上,供后人观瞻。
第一批党员宣誓后,在相隔4公里的古坑村,又成立了英德第一个农村基层组织古坑村党支部。从此,当地党员集中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知识、商讨革命大事就有了阵地。
一门五忠烈前仆后继为国捐躯
潭洞村四面环山,地形呈半月形,村辖面积约1.8万亩,有400多人。
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1924年—1937年),由于耕地少,自然条件差,农民一年到头收获不多,正常年景只有半年粮,很多村民靠砍柴卖木勉强维持生计。若遇天灾,生活更加苦不堪言。当地土豪劣绅、地主不顾农民死活,残酷剥削、压迫和掠夺。
3月19日,离潭洞村不远的滃江长湖水库区。
1928年初,不堪重负的农民,在英德县委的组织下发动了年关起义——潭洞暴动。因敌强我弱,潭洞暴动坚持斗争半年后以失败告终。尽管如此,潭洞暴动的意义依然重大,在英德市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林超富看来,潭洞暴动与英德县城暴动、鸡麻(乸)湖暴动、鱼湾武装暴动等其他英德早期红色革命一样,“积累了开展武装斗争的经验和教训,为英德革命武装斗争打下深厚的群众基础,对英德后来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刻影响。”
潭洞村自北向南狭长分布,一头连接着县城,一头连着东华镇(现渔湾、大镇、黄陂三镇合一)。一条溪流,自南向北贯流村庄而过,穿流5公里汇入滃江。不远处的山峰就是潭洞红色革命古道——石帽旗,是英德红色革命的英雄山、潭洞革命的主战场。作为英德早期四大暴动线路延续的节点,石帽旗古道在人员来往、物资流通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入党誓词建筑矗立在英德潭洞村村口。
正是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梁姓村民一门五忠烈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故事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