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紅崖台地的邊緣,可以凌空遠眺人煙稀少又遼闊的草原大地,其與形態各異的紅色侵蝕地貌一起,共同形成了令人震撼的自然景觀。 如果從另一個視角看,巨大的台地同樣平坦無際,可以驅車馳騁,仿佛就是將草原憑空抬升起來,讓我們看到草原大地的豐富內涵和演變。園區內矗立的公園地標,指示了這片出露的紅色地層為北方古近紀標准剖面。千萬年前,多瘤齒獸、蒙古獸、棱齒貘、全脊貘、蒙古小雷獸、原獸、雷獸、兩棲犀、中柱獸都曾生活在這裡。 在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展出的腦木更地區出土的大型哺乳動物頜骨化石。 在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原地埋藏館內展出的三趾馬化石。 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原地埋藏館升級后的展區效果示意圖。 在內蒙古博物院內,保存有出土於四子王旗的沙拉木倫始巨犀化石(左)和蒙古鼻雷獸化石(右)。
現在這裡已經設立了保護區,禁止破壞剖面和古生物化石。
本報記者 齊 欣攝
楊 孝攝
楊 孝攝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四子王旗地質公園服務中心提供)
本報記者 齊 欣攝
四子王旗擁有7個
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被譽為“化石之鄉”。
自20世紀20年代至今,四子王旗新生代地層中發現了多個層位的重要哺乳動物化石,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880萬年前的腦木更動物群。
2022年1月,經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評審通過,四子王旗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
1991年9月,在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南部,人們挖出了一些動物化石。隨后,地質古生物專家在這裡發現了距今800萬至500萬年的哺乳動物化石群並先后進行了地質填圖、剖面測制、化石採掘、化石鑒定、古地理環境分析、沉積相研究等多項科研項目。
在四子王旗北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矗立著一片巨大而高聳的紅色“高原”奇觀,被稱為“紅崖台地”。在內部地殼運動和外部流水風蝕的合力作用下,紅崖台地形成了如今針狀、柱狀、棒狀、塔狀、城堡狀、方山狀、峰林狀的紅色地層侵蝕地貌。這裡同樣是古生物化石的重要產地。
內蒙古自治區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委員、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地質古生物專業專家顧問李耀泉介紹:“算上南梁新近紀中新世晚期三趾馬動物群,四子王旗已經有7個重要哺乳動物化石群,是我國北方名副其實的‘化石之鄉’。”
2022年6月,四子王旗北部溝壑縱橫的腦木更古近紀紅色地層侵蝕地貌—哺乳動物化石園區(紅崖台地),與190公裡外、歷經百萬年時光積澱的南梁新近紀哺乳動物化石園區(以下簡稱南梁園區),被正式批准為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
150米的地層長廊
展示了豐富的歷史沉積
現在,全新的四子王旗博物館即將正式開放。展區內包括博物館、四子王國家地質公園南梁園區原地埋藏館、地層保護長廊和守望相助廣場。
南梁園區總佔地面積6.5萬平方米,其地層剖面為新近紀中新統寶格達烏拉組,其中含有豐富的古哺乳動物化石。
其中,新建的南梁園區原地埋藏館看上去像是一條沿地形修建的階梯狀長廊。在當年發掘時,古生物化石專家驚喜地發現,在這裡不同的地層中,都發掘出不同層位的化石。於是,現在的地質公園則將許多化石保留在原地,甚至就是保持了半出土的原始發現狀態,以直觀、准確地描述地球古生物的自然場景地貌。
進入剛剛竣工的埋藏館,首先可以看到一個長12.1米、寬7.5米的原地埋藏展坑。長頸鹿、大唇犀、羚羊、中華馬、三趾馬、薩摩獸、劍齒虎、鬣狗等古生物化石交錯堆疊,聚集成團,鋪滿了整個展區。順著地勢,沿展區內長逾150米、面積達930平方米的地層上行,就如同進入了一條古生物化石長廊,那裡展示了不同地層層位中的古生物化石——那時的大草原,還曾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