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明的鉴证 荆楚文化的精粹
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逐个看过来
观众近距离观赏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越王勾践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出行图局部)
11月11日至12月11日,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湖北日报开展的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结果于12月13日揭晓。10件珍贵文物何以能从众多馆藏中脱颖而出当选为省博十大“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
改写世界音乐史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为战国早期。钟架长7.48米、高2.65米。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其中一件 钟为楚惠王赠送给曾侯乙的。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
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编钟音域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其音列是现今通行的C大调,能演奏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乐曲。专家认为,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越王勾践剑
“天下第一剑”
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八字铭文表明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这把剑在出土时插在漆木剑鞘里,出鞘时仍然寒光闪闪,耀人眼目,其剑刃薄而锋利,经测试它能够一次轻松地划开20张白纸。这把青铜剑深埋地下2500余年,为何不生锈呢?对于这个问题,专家认为,一是选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环境好;三是出土时带剑鞘,剑鞘起到了双重保护的作用。
越王勾践剑因制作精美,历经2500余年仍纹饰清晰,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虎座鸟架鼓
彰显楚文化的浪漫与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