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是一名教研员时,
二十年的时间里,
她引领校长、教师学习先进的儿童阅读理念,
致力于稷山县 98 所小学的书香校园建设,成果斐然。
她就是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亲近母语总课题组成员赵玉颖老师。
今天,我们的专访对象就是她,一起来听听这位优秀语文老师、教研员、儿童阅读推广人的精彩分享。
访谈时刻
Q1
您曾经当了十几年的语文老师,并荣获过 " 山西省第四届教学能手 "、山西省 " 三晋名师 " 等称号,表现优异,您当时是如何进行教学和引导孩子阅读的呢?
赵玉颖:
当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有个单纯而执着的想法,那就是希望每个从自己课堂上走出去的孩子,都能喜欢语文,都能爱读爱写,乐于表达。
无疑,课内外大量的阅读,才能促使孩子们形成这些可贵的能力。现在回想起来,当年课堂上许多小小的坚持,应该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践行着我的这一想法。
哪些坚持呢?首先是大声读给孩子听。
读什么?读有趣的故事,比如,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在儿童读物上遇到有趣的内容,我也会留心标记,等以后读给孩子听。
我最喜欢绘声绘色地大声朗读给他们听,孩子们也听得很专注,很享受。我心里很满足。《小学生拼音报》上连载的童话故事最受孩子们欢迎,但是期刊时间不准,吊足了孩子们的胃口,所以," 猜一猜,后面的故事会发生什么?" 不只是老师们的保留节目,也成了孩子们课下聊得最欢的话题。
大声读给孩子听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那就是孩子们会变得更加专注,这也是培养专注力的一种方法,而良好的专注力,又是儿童学习或阅读的有力保障。
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长久地坚持着,终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阅读的种子。
其次是讲故事给孩子听,讲故事和读故事不太一样。
我是一个爱讲故事的老师。刚开始给孩子们讲故事时,我会从一些经典的老故事入手,从民间传说入手。这些老故事口耳相传,千百年过去依然充满活力,一定有其独特的魅力,而孩子们也会被这样的魅力深深吸引。还有一些故事是我从连环画和戏文里知道的,比如," 铁杵磨针 "" 岳母刺字 " 等等。
有趣的故事有时候就是一个 " 引子 ",听的故事多了,班里喜欢读故事的孩子也就多了起来,后来,我们干脆就在班里开起了故事会,所有孩子都可以把自己知道的、喜欢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就这样,通过故事会,孩子们和《成语故事》《寓言故事》,还有许多经典童书相遇,他们的阅读量,不言而喻。
第三,一起背点儿古诗词。
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的阅读,必不可少。每个孩子,最好都有一肚子古诗词。除了课本上的古诗词,我经常还会给孩子们推荐一些课外的古诗词。开始是出于我自己喜欢,随意推荐,没想到孩子单是听听就记得很牢。后来,我就特意备了一本《唐诗三百首》,一首一首地抄在黑板上,孩子们也就一首一首地诵记。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这个阶段让孩子们多背一些古诗词,没有什么坏处。后来,抄诗背诗就成了班级惯例,坚持了好多年。这期间,许多家长也被带动起来,在家里带着孩子背古诗词。孩子日常生活中或是平常写作时,对很多古诗词名句都能信手拈来。古诗词中的情怀和思想,也影响着孩子们的精神品格。总之,孩子们从古诗词中受益良多。
我总在想: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和孩子们度过什么样的教育生活。像这样的阅读生活,从无到有,再到长久坚持,大体来讲,虽然随意,但因为充满热爱,师生都从中得到成长。
Q2
把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有您这样一位语文老师,孩子们很幸运。2002 年之前,您是一名语文老师。2002 年,您来到稷山县教育局教研室成为了一名语文教研员。从教到研,角色的转变,让您对阅读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从钟爱的语文课堂到县域内的语文教学研究平台,这样的转身,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引领师生高质量地阅读?如何让阅读真实美好地在教室里发生?如何通过家校联动进行亲子阅读进而推动县域内的全民阅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阅读对于儿童教育的意义。
对我来说,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从成为一名语文教研员起,我就想着一定要引领更多的老师来重视阅读,从而去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可以说,一路走来,我对阅读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稷山县书香校园建设的蓝图也越来越清晰。